学校首页
【聚焦】看兴海学术团队主力军建设如何破题
——看兴海学术团队主力军建设如何破题
作者
王鹍燕 吴丹丹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2339
更新时间
2015-03-27

分享

通过科研方法向教学方法的渗透、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科研团队向教学团队的和谐共生、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互补共用等多种方法和路径,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为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夯实基础,使“教研相长”成为兴海学术团队的不懈追求和应有之义。

育人为本,本立而道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的当下,如何为国家立德树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是办大学者的根本任务,而作为学校基层学术组织的优秀代表,身处系列改革的前沿,如何真正挑起创新人才培养的大梁,更是每个兴海学术团队的核心命题。以研促教、优势互补,在创新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努力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采访中,兴海学术团队不约而同地将“破题”之选指向“教研相长”。

人才培养“接地气”: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高校与科研院所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科研的显性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的隐性实力,为育人服务。如何依托科研优势培养创新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互动?兴海学术团队做出了这样的思考与实践——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人才,坚持寓教于研,让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要主动将创新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对接,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可靠顶用人才。”光纤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苑立波教授认为,要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取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使我们的人才培养实实在在地接上“地气”。团队依托纤维集成光学创新平台,在纤维集成光子学与光子技术、高精度光纤陀螺技术、超高灵敏度光学地听技术、“微光手”光动力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将团队的研究方向与学生的学术要求结合起来,对学生未来发展进行长远规划,搭建优质教学服务平台,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科研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蓄水”。

“用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使科研充分融入教学,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引领团队创新发展。”张志俭教授领衔的核动力仿真研究团队发挥高精度仿真的研究优势,将一个大项目拆分成几十个小题目由学生完成,吸纳了100多名在读研究生进入团队参与科研, “在科学研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用研究成果提升教学质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创新人才从科研实践中“冒”出来。在团队的科研“攻坚战”中表现出色的2010级硕士研究生于洋已成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仿真技术研究的青年骨干。在他看来,“这样的科研经历是受益终生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科研方向”。从硬件上来说,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作为一体化教学科研平台,不仅可以进行先进的仿真技术研究,也可以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实习场地,让科研资源灵活转化为教学实验设施,在教研相长中增强团队的综合实力。

兴海学术团队坚持教学为基础、科研为先导,以科研带动教学和学科水平的提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 “无缝”衔接,使大学教育走出“象牙塔”,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课程建设“实、精、强”:汇聚优质教育资源

一门优秀的课程既能满足素质教育的目标,又能聚焦科学技术前沿、展现学科发展动态,对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产生影响。如何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优质的教育?兴海学术团队做出了这样的思考与实践——不断把团队最新科技动态和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特色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将课程建设做实、做精、做强。

“进一步发挥前沿技术引领和基础学科深度探索的双重优势,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学科船海特色优势,推动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段文洋教授领衔的流体力学学术团队长期承担着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多个层次连续配套的流体力学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团队根据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对《流体力学》课程进行了动态调整,使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材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鼓励教师撰写新教材,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推动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形成链条式发展。“争创国家级精品课程,打造流体力学教学品牌”,彰显和辐射出学校船海学科的教学科研优势。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学科方向的调整,专业和课程也要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赵春晖教授领衔的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团队在教学中紧密跟踪学科专业前沿和发展方向,不断探索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及时将学科前沿和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术活动,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团队获多项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创建了1门国家精品课和2门省级精品课程。

兴海学术团队依托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规划引领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整合教学资源,以教改立项方式支持教学研究,以提升科研水平反哺课程和团队,进一步激发出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的活力。

国际视野抢先机:融入世界教育体系

开放的眼光、全球的视野,为人才培养带来广阔的前景。如何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国际思维与国际视野?兴海学术团队做出了这样的思考与实践——主动融入世界高等教育体系,通过与国外教育机构和高水平大学之间的教学科研合作,实现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将国际化元素注入到团队的创新人才培养之中。

“国际化是团队的主动选择,是团队长远发展的战略聚焦。国际化作为一种理念要融入到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各项工作中,支撑和引领教学与科研统一与互动。”赵琳教授领衔的先进舰船导航与测绘技术团队通过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进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系统构建国际化支撑体系,打通开放式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平台和学科方向建设平台,加大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攻读学位项目和短期出访项目的推广与资助力度,并将这些优秀学生纳入到团队后备人才储备库之中,为团队可持续发展蓄积力量。团队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高级科学技术研究院、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交通科学研究中心签署了双边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包括两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华盛顿·奥希昂教授、乔纳森·钱伯斯教授在内的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发表共同署名论文,在国际科研合作中使团队的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跃升,为创新人才培养赢得了先机。

“培养通晓国际学术规范、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在团队的国际化平台之上获得海阔天空的发展。”杨飘萍教授领衔无机功能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团队成立不到两年已先后推送了王文兴、张晓、代云路等多名学生前往德国伊尔默瑙工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墨尔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培育生力军。团队教师从引导学生阅读英文文献入手,向学生推荐《化学综述》、美国数据库(ACS)、英国皇家数据库(RSC)等重要国外杂志和期刊,帮助学生了解国际最新研究趋势和学术热点,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多家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在高被引论文方面为学校整体学术影响力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兴海学术团队通过科研方法向教学方法的渗透、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科研团队向教学团队的和谐共生、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互补共用等多种方法和路径,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为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夯实基础,使教研相长成为团队的不懈追求和应有之义。

编辑:B_lijiaheng  审核:小飞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