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综合改革正式进入全校大讨论阶段以来,学校上下围绕改革方案展开深入讨论,积极建言献策、汇聚智慧。
近日,船舶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学院、核学院、机电学院等陆续召开了中青年教师、研究所负责人、各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全体教职工等层面综合改革方案征求意见座谈会。与会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交流了对学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考和建议,这其中既有对大学教育功能的宏观思考,也有对改革制度设计的细节关注,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学院发展的意见和诉求,体现了广大教师爱校荣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月23日,船舶学院组织召开全院教职工综合改革动员大会,除出差及授课任务外的全体教师近130人参会。学院详细介绍了综合改革的形势背景及重大意义,并就学院目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交流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学院综合改革的思路与举措。此外,学院还组织召开多场分组会议,围绕综合改革话题进行深入研讨。
5月31日,水声学院在水声楼315会议室召开了综合改革研讨会。学院领导班子、各教学实验中心主任、院直机关相关人员参与讨论。学院相关负责人分别从人才培养、科研工作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思路汇报。会议从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国际交流、学院科研与人才培养平台、学院综合管理方面的各个环节上深入系统地梳理了一系列问题,明确了学院综合改革总体工作思路。
6月2日,核学院第二次全体教职工大会暨综合改革方案意见征求会在学院会议室召开,并分为全体教授、副教授会议,和青年教师及院直机关职工会议两场举行,围绕学校综合改革主题进行座谈交流。副校长张志俭简要介绍了学校综合改革的背景动态、重要意义等。与会教师踊跃发言,就方案框架、“非升即走”政策、教师职称晋升条件、改革方向等宏观与微观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6月3日,自动化学院组织学院研究所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学校综合改革方案意见建议,讨论学院改革方案制定。与会人员认真准备,发言深入,围绕行业发展竞争、基层学术组织构建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等问题,广泛交流了改革的思路与举措建议。

“要进一步加强导师负责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育’,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本硕博连读培养的长效机制,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政策导向实现优质生源的合理分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要充分调动教授、博导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又要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发展机遇,为优秀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不能片面地追求学术GDP,应该启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有效激活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为广大教师开辟多通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针对学校目前‘有高原没高峰’的科研现状,应进一步强化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人才特区’,通过执行有力的人事政策实现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有效衔接。”
“应建立一个面向全校、用于学科交叉的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强化各学科、各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弱势学科快速提升,实现联动发展,产出更多的教学、科研成果。”
“能否以一级学科为基本单位构建基层学术组织,并由基层学术组织按学科特色自主确定聘期考核。”
“抢抓创新创业大潮机遇,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探索开办学科性公司,以更好地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座谈会上,各位教师从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科技创新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学科建设机制、管理结构和管理体系、资源配置等方面,就方案框架、导师责任制、“非升即走”政策、教师职称晋升条件、改革方向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代表们发言踊跃、交流深入、相互启发,积极表达了对学校推进综合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学院层面的意见和诉求。参会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综合改革方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与学校发展现状结合紧密,准确把握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各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讨论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过程,要借学校此次综合改革的契机,进一步理清制约学院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以学校改革方案为引领,找准学院改革的突破口,合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
师生员工是学校综合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最终受益者,是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学校希望全校师生员工踊跃参与到《方案》大讨论中来,使《方案》制定过程真正成为反映民意、汇聚众智和思想交锋的过程,最大程度地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学校现已开通网络系统征求意见,并将组织召开《方案》系列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