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大学四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校长姚郁与学生代表亲切座谈
作者
贾天添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04-21

分享

“座谈会时间有限,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没尽言的,可以给我发邮件”。4月14日,校长姚郁与学生代表亲切座谈。22位同学分别就学风建设、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问题畅所欲言,姚郁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经历与同学们积极互动,鼓励同学们树立理想、学会思考、敢于担当、学会沟通。

在座谈会上,同学们积极建言献策,意犹未尽。有的同学提出应该减少课程数量、增加课程深度;有些同学谈到了校风、班风、寝风对大学生活,乃至一生的影响;有的同学希望食堂多出妙招,让饭菜更有温度;有的同学建议通过课前进行手机管理、适当控制网速,减少同学们对手机和电脑的依赖;还有的同学对学校新的上课时间和转专业提出了具体建议……在同学们发言的过程中,姚郁认真做了记录,并表示会与学校相关部门认真沟通,研究解决方案,不断解决、完善这些问题。同时,他也希望各部门的相关领导多与学生交流,多收集同学们关心的事,以及对学校发展的建议或者意见。

姚郁给同学们讲了钱伟长为了国家发展而弃文从理,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故事。他说:“大学四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对一个人人生观的形成、思考习惯的形成、做事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所以尤为重要。同学们一定要在大学时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姚郁希望同学们在大学四年中,学会如何思考。“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学会思考或者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要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因为人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找准问题,只有找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就像刚才刘宇同学谈的,他作为班长看到班级部分同学沉迷于游戏,他就觉得这个现象不能再这么发展下去——这就是在思考,这就是在发现问题。那么,当他发现问题后,就开始考虑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刚才韩彧同学谈到国家现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来能适应这种要求吗?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新一代大学生的要求吗?哈尔滨工程大学努力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希望同学们一定要会独立思考,通过思考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我相信,谁按照正确的规律办事,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会上,姚郁还通过真实的故事,告诫同学们要培养敢于担当的意识。“我曾经问一个学生,为什么决定攻读博士。他回答:‘是父母的意愿!’这种想法是对自己未来的不负责任。攻读博士学位这件事,对再聪明的人来说也是一个煎熬的过程,对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是一种挑战,我自己也是这么经历过来的。我认为攻读博士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挫折。一遇到挫折,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大家想想这个博士他能念好吗?缺少了担当,何来成功?”

一名马院的同学在座谈中提出我校学生需要提高人文素养,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还有一名核学院的同学谈到了希望在大学时代能更多地拓展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姚郁对这些问题非常重视,他建议同学们在大学生活中,要学会沟通、交流、合作。“我们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应该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和精神。大学四年,学校给大家提供的资源非常充足,同学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所以,同学们不要只是跟着老师学习,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从经典著作中汲取养分也非常重要。刚才核学院同学提了这个问题,那我现在反问你,你为什么要仅仅局限于核专业知识的学习呢?你可以多参与其他学院其他专业的一些创新项目。同学们要放开胸怀,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校长的讲话,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和感悟。座谈会结束了,但同学们在会后的交流和反响却更加热烈。马院的宋志鑫兴奋地说:“相信所有学生代表和我有一个相同的感受——与校长面对面交流,说出自己对于学校教学工作的想法,为学校学风建设、学校发展提出意见,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工程人的存在感。我衷心希望学校能够召开更多的座谈会,多倾听学生的声音。”

校长对思考的重视,让自动化学院的韩彧感触颇深。他联想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5次提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及陆昊省长来我校调研时,对创新实验室墙上“见人之所共见,知人之所未知”的标语有感而发。“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只有学会思考,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理学院的刘宇更是把校长的希望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上。他协助辅导员组织了“让手机飞七天”的主题班会,以及班级羽乒球王争霸赛、棋牌大赛等活动。短短的几天时间,同学们渐渐习惯了没有手机的课堂,空闲时间也捡起了好久不曾动过的篮球、吉他,寝室里欢声笑语多了起来,班级的凝聚力也日渐加强。

编辑:B_lijiaheng  审核:coast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