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让阳光体育洒满校园
更新时间
2020-10-23
点击数

分享

体态肥胖的2018级谭智芳,体育老师卢再水的“个性化定制”让他从210斤减重到170斤,更让谭智芳成为一个每天健身的体育达人。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格率从2015年的62.4%提升到2019年的95%;水声学院制定学院“双周体质测试”,5项通过4项两周不出早操,体测优秀学生一个月免出早操;“周周体能对抗赛”每周寝室内部体测项目最后一名负责本周卫生值周。水声学院学生体能从2016年的全校倒数第三逐渐跃升至第4名。

年近80的哈军工体育教员裘棠瑞以一次30个引体向上的纪录约战全校青年学生,鼓励同学们传承哈军工重视体能、锻炼身体的传统,全校每年的400余次阳光体育运动,新生覆盖100%。

近年来,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持续抓牢抓实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在统筹推动、精准施策,协同攻关、齐抓共管,课程建设、深化改革,搭建平台、激发热情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出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健康促进工作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

一根指挥棒挥动“千军万马”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出台文件,要求高校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近日,国务院发文,将强化体育评价纳入学生评价中,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2015年,我校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仅有62.4%,保持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锻炼习惯的学生不足15%……面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严峻形势,学校党委从国家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到学生体质健康在人才培养、民族发展、国家强大中的地位,对标国家要求,2016年,出台实施《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工作纲领与具体目标,一以贯之地抓实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2017年,校体委提出了“稳中求进、协同攻关、精准施策、扶弱助强”的工作方针,坚持以“体能、技能、习惯”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一票否决”(体质健康测试不达标)的院系目标考核管理机制,“刷分制”(不限次申请刷新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三到一护”(讲到、问到、练到,现场医护)的安全机制,“四精准”(精准反馈、精准到人、精准到项、精准指导)的预警反馈和指导机制。

《方案》指导下,院系多措并举,探索出形式多样、特色显著的健康锻炼模式。2016年5月开始,10余个院系相继制定出台体质健康工作促进方案。水声学院制定《水声工程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办法举措;机电学院出台《机电工程学院综合测评办法》对辅导员提出体质健康专项职责考评;经管学院将学生体质健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占德育素质评分的20%……各院系的政策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抓实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机电学院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向国防生看齐”,辅导员王茜建立了“体质健康监测指标测试数据库”,记录学生参加院、校两级体测的成绩,按照体测成绩达标、边缘、不达标三类进行分类管理,请体育部刘云斐、张守忠老师对边缘达标、不达标的两类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帮助其提高成绩。2019级孙誉博在学院体测中边缘达标,刘云斐老师利用午休时间进行“一对一”帮扶个性化训练,经过1个月的专项辅导,孙誉博轻松“过关”,“刘老师的‘训练处方’让我精力充沛,劲头十足。”2019年度机电学院学生体测总及格率达到96.4%,位列全校前三。

“早操和晚训帮我适应了北方秋天的气候,身体素质足以抵御冬季的严寒了。”来自数学学院2020级陕西新生赵宇通从入学便参加学院组织的“一早操、一晚训”。无论是早上的长跑拉练,还是晚上的篮球、足球、跳绳等兴趣运动项目训练,新生入学以来,数学学院体育锻炼从未间断,一大批像赵宇通一样的南方孩子身体素质明显提高,运动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从水声学院采取“双周体质测试,周周体能对抗赛”模式到核学院“体测+X”的特色早操模式,各学院丰富多彩、特色显著的体育锻炼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融入的积极性,实现了体育锻炼“因人施策”的效果,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由被动到主动,由指令性到自主性的转变,有效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2019年,全校16000余名本科生在学院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质健康促进训练,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及格率三项指标达到95%以上(总及格率95%、毕业生及格率96.2%、全校参测率98.6%),提前一年完成学校“双一流”建设指标。学校获全国体育教学训练改革成果优秀奖,并在全国体质健康测试会议做经验交流。

一单温情满满的“运动处方”

疫情返校,体能下降怎么办?学校迅速拟定出台体能恢复性方案,体育部与学院联动,两个月后18、19级学生体能基本恢复正常。

肥胖学生体测难过关“吃啥药”?体育老师“精准扶贫”千余名学生。

体育锻炼只为体测达标的通病如何治?体育课程思政让同学们找到体育精神。

5年来,体育部深化改革、精准施策,充分发挥了体育工作的关键主体作用,19项常规运动项目课、23项特色运动选修课、针对需求开设的健身体能课,体育部在全校范围开出一单单成效显著、温情满满的“运动处方”,帮助学生体质过关,同时爱上体育运动。

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整个春季学期学生蜗居在家,受到场地、器械等限制,体育课面临新的挑战。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教”的要求,体育部全体教师开展以课上直播、课下录播为模式的在线教学,课上,体育老师变身主播带动学生一起云端集训;课下,老师们将简单易学的体育动作、锻炼方法录制成小视频,在线指导学生“云训练”,同学们随时居家锻炼、实时打卡。整个疫情期间,李超老师共录制了包括坐姿举腿、下斜俯卧撑等近10个小视频,供学生们居家锻炼。面对疫情给体育课带来的挑战,体育部开出了“云训练运动处方”,疫情期间,共有42名体育教师线上开课249门,将疫情对学生体质健康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云训练’新鲜有趣,让我们在疫情期间增强体质,又缓解心理焦虑,感谢老师们为这份温情满满的健康礼。”人文学院2018级学生张晨瑶说。

疫情之后针对学生体能下降,学校迅速出台《2020秋季学期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总体计划》和具体工作计划表,由体育部展开学生体能摸底,推出“超重减脂训练”

“引体向上”“体能训练“等9类运动处方,为学生制定10周锻炼计划,明确训练内容、强度和控制方法,并录制指导视频。由院系进行训练指导和监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上好两课两操,并将体测延后2周,给学生充足的恢复时间。经过近2个月的恢复性训练,学生体能基本恢复。

真正的体测“困难户”,体育部早在2017年开始就开设了“精准扶贫”课程。2017年,体育部董宇与卢再水等几名年轻的体育教师在业余时间开设“超重减脂培训班”,为达到肥胖指数的学生进行减脂指导,帮助他们恢复体能、增强自信。开班以来,近1000名肥胖学生上课,近50%的学生半学期内成功减脂、体测过关,养成了体育运动习惯。2019级自动化学院学生张满,仅用半学期时间体重从220斤减到150斤,现在他不但体测过关,而且还坚持每天夜跑5公里的习惯,体育锻炼成为张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短板项目和特殊群体等“疑难杂症”,体育部的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等专项“运动处方”,按生所需设置内容,为学生打通了过关“绿色通道”。

引体向上实验一班正式开课

超重辅导班进入新综合体育馆内进行减脂培训

一张体育文化育人的品牌名片

从乐于运动的哈军工老教员到靓丽飒爽的女排队员,榜样就在学生们的身边。

将哈军工传统与体育精神结合,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体育课成就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体能。

从公寓篮球赛到校园马拉松,无处不在的运动让学生更加阳光。

哈军工以重视学生体能训练而闻名,学院建设了当时全国设施一流的体育馆和颇具规模的军工操场。体育教学采取规定早操、野营教育、集中锻炼等军事色彩浓厚的措施。老校长刘居英曾在运动会上参加托球跑项目,率先垂范。

裘棠瑞是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三个时期的体育教员,2000年退休后,在学校担任了5年督导,还一直关注学校的体育课教育。年近80高龄的裘老师,坚持晨跑60多年,一次可以做30多个引体向上,学校将他请到体育场、体育课堂为青年学子讲述有关哈军工体育锻炼的故事,鼓励学生们走向操场,坚持锻炼,“哈军工有非常好的体育锻炼传统,体育健身的传统都蕴含在哈军工精神里,希望同学们能继承和弘扬哈军工的优秀传统,养成终生锻炼的好习惯。”《晨跑60年,一次引体向上30多,耄耋“老军工”下战书,约吗?》《25岁与75岁的较量,答案是……》等报道在全校师生中反响热烈,裘老师的约战营造了师生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全体师生运动健康的理念也浇筑在神经里、融化在血液中。

2018年引体向上达人赛邱堂瑞老先生与学生“约战”场景

要真正提升体能,学生持久地爱上体育运动,这不仅仅是训练可以教会学生的。体育素养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载人深潜英雄”唐嘉陵回忆在母校的生活时说:“我最喜欢的训练项目是6公里以上长跑耐力训练,每次跑圈的时候,我总能回想起军工操场。在母校养成的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至今我仍在坚持。是母校将我从一块‘铁’铸就成对国家有益的一块‘钢’。”李尚滨老师在体育课堂上经常利用学生锻炼间歇休息时间,讲述中国女排、校友申雪和赵宏博的案例、哈军工时期学员的体育锻炼故事,帮助同学们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使他们从内心真正热爱体育。他还通过传承哈军工的“迟到记过”,告诫学生守时自律的含义。在体测过程中,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从点滴小事上去理解体育精神……体育部教师们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哈军工精神”“体育精神”“女排精神”,将磨炼意志、培养品德、培养青年学子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提高体育技能的同时,让体育意识入脑入心入情,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当体育意识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在校园里蔚然成风。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校运动会,学校群体性体育活动逐渐尝试将体育与艺术、科学相结合,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呈现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自2016年,校团委形成了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基础训练”,以校院两级学生会组织及各体育类学生社团举办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为“竞技提高”,以“炫动全程”系列主题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为“验收考核”,以“立典型、树标杆”做好宣传引导为活动外延的全过程工作模式。校团委指导校、院两级学生会每年度开展400余次阳光体育运动,新生覆盖率100%,新生篮球赛、羽毛球赛等赛事已形成品牌。五年来,学校组织体育社团共举办“工程学子杯”足球赛、“校乒乓球赛”等各类精品体育活动百余次,参与超20000人次。体育社团参加国家级、省级体育竞赛,共获各类奖项70余项。

学校努力将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培养全过程,五年来,学校亮出一张张具有哈工程特色的阳光体育特色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及格率逐年上升。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格率从2015年的62.4%提升到2019年的95%,及格率位居省内高校第一,工信部高校前列。

体育工作所承载的,不仅是一门学科、一项专长的培养,更是学生终生的身体健康、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永无止境的运动精神和陪伴一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哈军工精神、学校特有的“三个第一”的价值追求,全校师生向船为海的蓝色情怀在体育课堂逐渐升温,使学校体育教育成为有内涵、有特色、有灵魂的体育文化育人名片,让阳光体育洒满校园,温暖每个人。

  • 文字采写
  • 摄影
  • 图片设计
  • 编辑
    金声
  • 审核
    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