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从平凡到非凡
——访国家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魏勇
作者
孔德智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01-14

分享

人物简介:魏勇,男,中共党员,因科研工作出色获2015年国家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已录用SCI文章5篇,公开发明专利2项目,EI检索文章5篇,核心期刊文章1篇,辅导员教育类杂志文章3篇。

不负青春,重头再来

魏勇的故事,开始于2009年他本科毕业的时候。青春岁月,不可知的未来,很多人都在多重的选择前踟蹰过。那时的他,在家乡找了一份安逸的工作,每日朝九晚五,所做的仅仅是每隔一小时去生产线检查一下产品的情况。

简单重复的工作,也曾让他失去生活目标。思前想去,他决定辞去工作,专心复习考研。经过一年的复习,他以光学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我校理学院研究生,并由于研究生时期的出色表现,被保送到理学院光学工程专业攻读博士。

从一成不变的上班工作,到如今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为了不辜负青春,他选择重头再来。

“改错本”坚持到博士阶段

与本科阶段的学习截然不同,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主要以科研为主,想要顺利毕业,要有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自此,魏勇开始了科研探索之旅。

“有的人已经习惯了本科阶段平常过得潇洒,考前突击复习两周的学习模式。如果在研究生期间仍然这样,会发现日子真的过得很快。研究生期间,并没有考试的压力和一起自习的室友,论文的压力是隐形的。”魏勇觉得,硕士生主要是掌握科研仪器的使用,熟络科研规则,而博士生想要做出成绩,顺利毕业,最重要的就是科研思维的养成。

由于平时的厚积薄发,140页的博士生毕业论文,魏勇只用了15天便拟得初稿。之所以保持如此高的效率,与他坚持写“周报”的科研习惯不无关系。偌大的实验室中,坚持完成周报的人屈指可数。每天起床之后,他都要将自己没做完的工作和新鲜的科研创想记录到周报里,并且每周定期将自己的实验目的、过程与结果记录下来,类同于中学时期的“改错本”。每次科研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他都会翻翻周报,看看这次实验的最初目标。那厚厚的一沓周报,满满地承载着实验的数据和文字批注,在写毕业论文时,所能给予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

“导师的帮助,为我打开科研之门”

科研最困难的,就是走出第一步。开始接触科研主课题光纤SPR传感器时,魏勇阅读了不少文献,对整个传感器的机理和实验装置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自认为已经研究清楚,就开始动手做实验。

具体着手操作后,魏勇却发现现实不像想中的那么容易。两个月的时间,他才掌握了每个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又经过半年的摸索与试验,他还是没能看到文献描述的传感器的基本现象。又经过了半年,魏勇反复实验,依然看不到基本现象。他也曾感到十分急躁,甚至产生了放弃这个课题的想法。

在他热情减退、不知所措的时候,有幸得到了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导师和他一起,一步步分析问题,从光源、使用光纤、模式分析、金膜镀制与检测、光谱仪设置、数据处理等方面逐个排除问题。“某次试验的时候,我没有发现试验现象,是我的老师在一旁将现象指了出来。这是我第一次完整攻克的第一个科研实验问题,当时自己欣喜的样子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科研,就像是种一棵不知道结什么果实的树”

在众多博士生中,魏勇已经发表过5篇SCI论文,申请2项专利。迈过了“第一个实验现象”这道门槛后,他逐步梳理清楚了做科研实验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了如何去推进一个课题的方法。

科研的第二个槛,是如何想出一个点子,让自己之后从事的工作有创新性。“因为文献所介绍的实验,大部分基础内容已经有人做过了,我们只是在验证结果,这不是在创新。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细节方面的改进,实现科研的突破。”

采访过程中,魏勇反复讲到不要盲从的重要性。对于科研的过程,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科研要想成功,想要有所创新,先别管能做出来什么,先要忍得住寂寞,使劲入门。就像种一棵树,当你不确定你手中的种子是什么时,也不用管你是想要苹果、橘子或是鸭梨,先种,耐心地去浇水,让它发芽长大,将根深深扎入土壤中吸收营养。等它结果时,也许不是你预期的苹果,但橙子也许要比苹果更美味也说不准。”

“我的闹钟永远在5点半响起”

当一个成熟的想法被大家认可时,满怀着对试验现象的期待,一个队伍往往会通宵达旦地进行试验。当魏勇意识到新想法可行时,就会买好一箱泡面,拉上师弟师妹,几个人在实验室里“折腾”几天几夜。读博期间,魏勇所经历的科研项目不计其数,这让他养成了7点钟之前必然踏进实验室的生活习惯。

“我的闹钟都是定在5点半,起床后先在’周报’上整理自己的任务,然后进入实验室。必要时,通宵达旦地实验。”为了提高效率,魏勇提倡几个实验并行,以防止因为实验仪器晚到等原因耽误时间。对待科研,除了良好的科研思维和科研习惯,勤奋严谨的实验态度更是他取得优秀成绩的关键。业精于勤荒于嬉,每日清晨响起的闹钟声,将伴随着他的研究之路,一路向前。

科研与学生工作相互调节

作为一个85后,魏勇的课余生活却是略显“无聊”。“我不打游戏,不看电影,不看电视剧。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与学生们在一起,关心他们的生活,并且指导他们的科创。”谈到如何平衡科研、学习与工作的时间时,魏勇学长说道,其实不需要刻意平衡。

作为理学院的兼职辅导员,在对待学生方面,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倡导“一人一技能”。每个学期结束时,他都会要求学生在个人技能方面进行一次答辩,这样既能让大家认清自己的优势,又能锻炼大家的表达能力。博士生期间,他担任实验室事务委员会主席,负责实验室从科研立项到课余生活的点点滴滴。看着自己的付出让实验室一步步发展,疲惫之余,他满心欢喜。

编辑:B_kongjinzhen  审核:B_kongjinzhen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